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3167|回复: 0

海宁杭州唱响“双城记”变奏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2 23: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嘉兴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打破行政界限、重新整合要素,海宁一次次冲出藩篱,走出了一条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创新之路。

从海宁市区开车走杭浦高速到杭州主城区,是1个小时;坐公交K868专线,从海宁中国皮革城到杭州大关北,全程近两小时,票价仅需6元钱;从市区驱车40分钟到海宁西站,到杭州的高铁票价12元,仅需13分钟……

“速度越来越快,选择越来越多。”这是海宁人周爽从上千趟的奔波中获得的切身体会。由于工作需要,6年来,她每周要去杭州三四次。“再过几年,等海宁到杭州的城际铁路开通了,我从海宁市区到余杭城区只要25分钟,到时不出站就能换乘杭州地铁。”周爽梦想着,在不久的将来,她将进入杭州的“一小时通勤圈”。

这几年,像周爽这样,“生活在海宁,工作在杭州”几乎成了一种新风尚。随着两座城市之间资源要素、产业要素和人力要素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据海宁交通部门估计,杭海之间,早出晚归的通勤族已有数千人。

越来越多的海宁市民以“外向型”的方式,打破原来的工作生活圈,书写自己的“双城记”。毗邻下沙的长安镇星星港湾楼盘,超过一半的购房者来自杭州。位于许村镇的碧桂园,同样得到了杭州人的青睐。随着城市圈的半径不断向外扩张,一衣带水的双城里,人们生活的轨道不断靠近融合,演绎出了崭新的同城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在十年前,海宁市与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达成协议,东方学院整体搬迁落户长安镇。当时,海宁在杭州都市圈6个节点县市中,第一个引进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填补了空白。如今东方学院早已成长为颇具地区影响力的大学。

来自西湖畔的学府在鹃湖畔落地生根后,潮城与杭城的高等教育梦想开始越来越频繁地用同一个波段发出声音。

18岁的周祝能家住长安镇,在当地上了幼儿园和小学,去杭州上了6年中学。2016年9月11日,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开学,作为第一批学生中唯一的一名海宁籍学子,他坦言:“真是没想到,大学居然又回到了家门口。”

浙大国际联合学院这一浙江目前最大的国际联合办学项目开工建设时,就有媒体评价,这不仅是海宁、嘉兴的项目,也是浙江、中国的项目,更是一个世界项目。作为区域融合的探路者,海宁早已把对未来的期许,架构在整个都市圈的大格局之上。

“站位都市圈,在积极融入的同时,我们也在培育城市的牵引力。”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说。借力浙大海宁国际校区,海宁正同步谋划建设浙大(海宁)国际技术研究院,积极打造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科创小镇。海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建设鹃湖(国际)科技城被列入十大工程,今后,集聚高端要素,发展新兴产业,以浙大海宁国际校区为核心,以智引智根植智力高地将快速崛起。全域融杭带来的生活同城化,正惠及方方面面。作为融杭桥头堡的古镇长安,以往居民都习惯一有大病就往杭州跑。2011年1月,长安镇上的海宁市中心医院(原海宁三院)就增挂了“浙江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的牌子。省人民医院不仅把他们顶级的专家团队带到了海宁,还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管理理念。现在,医院业务总量连年保持快速增长,成功创建省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省级平安医院。目前,省卫生厅已将其作为浙江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五种模式中的“牵手合作型模式”典范向全省推广。此外,海宁还有中医院、二院、四院、妇保院等多家医院与杭城知名医院成功联姻。

根据城市社会学理论,都市圈建设按不同发育程度可分为“培育、发展、协调”三阶段。走过十余载融杭之路,当城市之间阡陌交通,产业之间血脉相连时,60多万海宁人与900多万杭州人之间,生活的圈子不再界限分明,前进的步调开始同频共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江连杭网 ( 浙ICP备2023025023号 )

GMT+8, 2024-5-3 12:36 , Processed in 0.0730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